訂閱
糾錯
加入自媒體

小米造車,真的需要獨自“打六年地基”嗎?

2021-04-04 15:45
鄰章
關注

文|鄰章

傳聞良久的小米造車計劃終于在30日晚的小米春季新品發(fā)布會上得到官宣證實。

雷軍在發(fā)布會上更是表示:小米汽車將是他人生之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創(chuàng)業(yè)項目,他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,親自帶隊,為小米汽車而戰(zhàn)。

這可以說是充滿了豪情壯志,但市場對雷軍的豪情壯志似乎并不太買賬,反應到資本市場,則是31日小米股價至收盤僅僅實現微漲,這與此前百度官宣造車前后,在市場迎來的股價暴漲情形,形成了鮮明對比。

為什么市場對小米造車反應相對平淡?

在我看來,或許是因為:短期內相信確定性,中長期則更為看重成長預期的資本市場,在小米造車計劃中,并沒有看到短期內的確定性與較好的長期發(fā)展預期。

(1)短期要素:主業(yè)未穩(wěn)且造車關鍵信息披露稍顯不足

從現實來說,小米宣布進入智能電動汽車市場,等于是在智能手機市場與智能汽車市場開始了雙向作戰(zhàn)。

而從騰訊新聞《潛望》的報道來看,促使小米決定雙向作戰(zhàn)的重要因素是小米內部判斷“華為在短時間內回歸主流手機領域的可能性已經比較渺!保@使得小米敢于分散財力、人力去研究智能汽車。

但就當前市場智能手機而言,即使市場沒有華為,小米也并未在智能手機市場建立起絕對的領先優(yōu)勢,其依舊面臨著來自OPPO、vivo這些廠商的激烈市場競爭——這從OPPO在今年1月以22.3%成為中國手機品牌銷量冠軍,但小米今年一月份在國內市場份額則僅為16.3%位居第三便可見一斑,并且小米在品牌引領力上也并未達到蘋果、三星、華為的高度,這也是不爭的事實。

為何市場對小米造車反應平淡?

所以在核心業(yè)務面臨強競爭的現實下,小米選擇進入智能汽車市場,其實稍顯冒險。

花旗就在研報中指出,“造車遠比制造智能手機要復雜得多,供應鏈也更長,但小米貌似還沒有搭建起這樣的供應鏈。而且,造車屬于重資產業(yè)務,將會消耗大量資源,同時帶給公司長期的財政負擔,對當前公司的盈利能力可能會帶來影響!

而從小米官宣造車的公告來看,雖然我們看到了小米在智能電動汽車領域的投資預算、運作模式(成立)全資公司、雷軍掛帥等關鍵信息。

但整體而言,資本市場還渴望小米披露更多造車關鍵信息——諸如在真正涉及到汽車產品實操的落地上,小米打算如何造車(自建工廠還是代工生產)、基于何種平臺研發(fā)(自研還是借用成熟電動化平臺)、產品預期落地時間等信息,但這些信息,小米都未給市場明確答案。

在此,我們可以反觀前段時間百度官宣造車時給出的官方公告,在這些關鍵信息上,其基本給了市場明確答案的——在造車方式上將與吉利集團戰(zhàn)略合作,成立合資公司;在研發(fā)平臺上其將基于吉利最新研發(fā)的純電動架構——浩瀚SEA智能進化體驗架構進行產品研發(fā);在產品落地時間上,則在后續(xù)給出了大約三年時間。

這些信息讓資本市場對百度造車,有了短期內的確定性。所以小米在公告中未明確給出的這些市場關注點,讓市場無法確定究竟是要三年還是五年,小米汽車才能落地。

1  2  3  下一頁>  
聲明: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,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OFweek立場。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,請聯系舉報。

發(fā)表評論

0條評論,0人參與

請輸入評論內容...

請輸入評論/評論長度6~500個字

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,請輸入驗證碼繼續(xù)

暫無評論

暫無評論

    文章糾錯
    x
    *文字標題:
    *糾錯內容:
    聯系郵箱:
    *驗 證 碼:

   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