訂閱
糾錯
加入自媒體

不要讓資本泡沫毀了AI

2019-03-06 09:42
來源: 億歐網

胡揚忠表示“大家以為安防產品市場無限大,其實不然。當人們發(fā)現這個市場不符合當初的想象時,有些玩家自然會退出!彼J為,安防市場是個“快而小”的市場,安防市場增長得很快,但卻是一個“小”市場。

安防行業(yè)除了AI,還有很多其他重要技術,AI并不是萬金油。AI應用于安防的確能夠帶來一些變化,但AI只是安防眾多技術中的一個點。并不是有了AI,視頻監(jiān)控就不需要編碼、低照度、寬動態(tài)了。AI來了,攝像頭還是需要補光、存儲、抗惡劣環(huán)境,涉及的技術很復雜。

而面對近期的“芯片熱”,胡揚忠也有自己的看法,他認為,人們都喜歡熱點,沒有熱點要創(chuàng)造熱點,對于AI芯片,大多數人看到的也都是幻相。

一個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也有自己的生態(tài)和規(guī)律,不是光砸錢就能把事做好。需要資金,也需要時間,需要人才積累,需要團隊文化的沉淀。急火煮出夾生飯,小火才能煲好湯。

除了安防行業(yè),其他行業(yè)也需如此,受到資本的追捧容易,但之后的發(fā)展才是重中之重,如何有持續(xù)的造血能力,如何拓展應用場景,如何獲得收入來源,都是AI企業(yè)面臨的考驗。

近幾年,自動駕駛的話題度也很高,今天,由華人無人駕駛大牛朱家俊創(chuàng)辦的硅谷自動駕駛公司Nuro.ai宣布獲得由軟銀愿景基金投資的9.4億美元,一舉超越春節(jié)期間Aurora獲得的5.3億美元融資。

自動駕駛被投資人看好,這其實也是一場賭注。資本今天投9.4億美元,賭的是未來能有成百上千億美元的回報。但是,未來有沒有誰也說不準。

造汽車是一件燒錢的事,尤其是無人車,想要真正投入生產使用還有許多技術上的難題需要攻克,場景太復雜,目前的算法還達不到完全無人駕駛。

雖然,機器在特定的任務上做得越來越好,但是顯然并不能產生一般的常識推理能力。機器不會達到像人類一樣的水平,它只會越來越好地識別物體,僅此而已。

機器基本上仍在我們的控制之下。計算“犯錯”或許會導致死亡,正如人們會在自動駕駛和醫(yī)療自動化中死亡。

去年,Uber的自動駕駛車撞上了一名過馬路的女子,后期的調查報告顯示,自動駕駛軟件先是錯誤地將該女性識別為一個未知物體,然后是一輛車,最后是一輛自行車,最終女子被撞身亡。

自動駕駛領頭羊Waymo老大曾親自承認:自動駕駛汽車在路上普及還要幾十年,而硅谷大佬蘋果聯(lián)合創(chuàng)始人Steve Wozniak更直言,“自動駕駛汽車不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實現,我不相信自動駕駛汽車”。

資本來得快,去的也快,而離無人駕駛變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
AI本身沒有泡沫,AI創(chuàng)投有泡沫

如今的新風口人工智能,一些初創(chuàng)公司的估值已經高達幾十億美元,行業(yè)熱度已經超過了當初的互聯(lián)網。

有業(yè)內人士認為,當前,有四大泡沫影響人工智能的發(fā)展:

技術泡沫:人工智能屬于交叉性、應用型學科,專業(yè)門檻高,真正懂行的少之又少。

資本泡沫:資本太多、概念太多,風口都看得見,但如何站住風口,大家都在觀望。

商業(yè)泡沫:現在很多人工智能都是偽智能,大多數企業(yè)不懂得如何利用智能、數據去服務客戶、創(chuàng)造價值。

估值泡沫:估值上億并不難,難的是如何找到盈利點,F在大多數的人工智能尚處于技術工具階段,距離平臺和產品化還有距離,還談不上營收。

鑒于專業(yè)門檻,人工智能領域真正既懂技術又懂產業(yè)的人少之又少,導致行業(yè)薪水普遍高。

近日,科大訊飛輪值總裁胡郁接受采訪時就表示,(業(yè)內)碩士畢業(yè)40萬,博士畢業(yè)80萬,你要在行業(yè)里面干個幾年都200萬,干了五年以上,如果做得比較好的,都能拿到200萬年薪。如果是原來什么研究院院長一級的人,都是五六百萬,我們公司現在有些人薪水確實比我們這些當總裁的還要高。

資本對AI抱有的期望太高,AI人才身價也勢必水漲船高,而這部分成本就會轉嫁給AI企業(yè),胡郁表示,現在有的企業(yè)在想怎么把這些人裁掉,因為他們太貴了。

有投資就要有回報,胡郁說,人工智能公司現在賺不到錢,大家都講訊飛賺錢賺的少了,其實,現在人工智能公司能賺錢的公司沒有幾個,就是泡沫,這完全就是泡沫。

資本泡沫之下的人工智能企業(yè),正在負重前行。當前,人工智能企業(yè)同質化嚴重,有些企業(yè)沒有真正的創(chuàng)新只是盲目的跟風,“擠泡沫,抓痛點”是AI企業(yè)唯一的出路。

在這個優(yōu)勝劣汰的大環(huán)境下,AI企業(yè)應該腳踏實地,修煉內功,穩(wěn)中求進,利用數據、利用技術,找到更好商業(yè)化落地的途經,更好地服務用戶,實現自己的價值。

<上一頁  1  2  
聲明: 本文系OFweek根據授權轉載自其它媒體或授權刊載,目的在于信息傳遞,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、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,請聯(lián)系我們。

發(fā)表評論

0條評論,0人參與

請輸入評論內容...

請輸入評論/評論長度6~500個字

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,請輸入驗證碼繼續(xù)

暫無評論

暫無評論

    掃碼關注公眾號
    OFweek人工智能網
   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
    文章糾錯
    x
    *文字標題:
    *糾錯內容:
    聯(lián)系郵箱:
    *驗 證 碼:

   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